聲明:所有內(nèi)容信息均來源于網(wǎng)絡,僅供藥品專業(yè)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jù),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新理論解釋了萊姆病為什么難以根治,也為治療提供了新方法。
萊姆病確實是個棘手的疑難雜癥??茖W家曾認為,這種由硬蜱傳播的感染性疾病很容易治療——病人在確診后,接受為期一周的抗生素治療即可痊愈。但近幾十年來,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發(fā)現(xiàn),多達1/5的萊姆病患者出現(xiàn)了后遺癥,有持續(xù)性身體虛弱的表現(xiàn),如疲勞、疼痛等,其中的原因尚不明了。而且,問題愈演愈烈。美國萊姆病發(fā)病率在過去10年上升了約70%。專家估計,現(xiàn)在美國每年至少有30萬人感染萊姆病;生活在美國東北部地區(qū)的成年肩突硬蜱(black-legged ticks),一半以上都攜帶萊姆病病原體——伯氏疏螺旋體(Borrelia burgdorferi)。雖然科學家尚未找到根治萊姆病的方法,但最新的一項研究證實,萊姆病難以治愈是因為致病菌避開了抗生素的攻擊,改變給藥時間能消除某些持續(xù)性感染,而在早前這一觀點曾頗有爭議。
上述結論源自對細菌細胞的觀察。美國東北大學抗微生物制劑研發(fā)中心主任克米·劉易斯(Kmi Lewis)和同事在實驗室中培養(yǎng)伯氏疏螺旋體病原體,然后對其施用各種不同的抗生素,結果發(fā)現(xiàn),大部分細菌1天之內(nèi)就被殺死了,但有一小部分在抗生素的“猛攻”下仍能存活,我們稱之為“存留細胞”(persister cell)??茖W家首次發(fā)現(xiàn)“存留細胞”,是1994年在金黃色葡萄球菌中,劉易斯和其他研究人員在其他細菌中也曾觀察到“存留細胞”,但在伯氏疏螺旋體中尚屬首次。
“這是我們看到的最頑強的存留細胞之一,幾天來,這些細胞雖處在抗生素環(huán)境中,但數(shù)量并未減少,”劉易斯說。今年5月,該研究結果在線發(fā)表于《抗微生物制劑與化療》(Antimicrobial Agents and Chemotherapy)。今年春天,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人員也觀察到了伯氏疏螺旋體的存留細胞。
存留細胞并沒有發(fā)生突變從而對抗生素產(chǎn)生耐藥性,在基因上來看,這些細胞與其他被抗生素殺死的細胞完全相同,只不過它們處于休眠期,由于受抗生素影響,不存在一般意義上的細胞活動。既往研究表明,其他菌種的存留細胞在脫離抗生素環(huán)境后會重新生長。該現(xiàn)象促使劉易斯和同事嘗試利用“脈沖式給藥”,對抗頑固的伯氏疏螺旋體,以探究能否在“存留細胞”重新生長時殺死它們。所謂脈沖式給藥,就是給藥后暫停一下,然后再次給藥。他們的方法奏效了,這意味著如果人體的持續(xù)感染是由存留細胞造成的,那么改變給藥時間,或許是一個有效的治療方法。劉易斯和同事,以及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的科學家還探索了其他治療方案,例如混合使用不同的抗生素。
不過,并非所有人都認為,存留細胞是萊姆病久治不愈的主要原因。“沒有證據(jù)表明,這種存留細胞對動物或人有任何影響,”紐約醫(yī)學院傳染病系主任加里·沃姆澤(Gary Wormser)說。他認為,首先,針對伯氏疏螺旋體的研究是在實驗室中進行的,忽略了人體免疫系統(tǒng)的潛在影響,也許免疫系統(tǒng)清除感染后能消滅存留細胞。第二,實驗中用到的伯氏疏螺旋體,不是從服藥的人體內(nèi)分離得到的,所以問題就出現(xiàn)了——存留細胞是否真能讓人得病?
2014年5月,在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舉行的一次活動中,該中心媒介傳播疾病部細菌性疾病分部主管C·本·比爾德(C. Ben Beard)說,找到造成萊姆病后遺癥的原因和治療方法,是“該領域研究的首要任務之一”。盡管伯氏疏螺旋體的存留細胞是否會引起持續(xù)的癥狀尚無定論,為了進一步搞清楚這個問題,劉易斯和同事將進行下一階段研究——檢測脈沖式給藥是否有助于清除小鼠體內(nèi)的伯氏疏螺旋體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