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wǎng)絡,僅供藥品專業(yè)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jù),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丸子食品乃為添加劑重災區(qū)
假牛肉風波或因抽檢率下降
此次事件發(fā)生后,很多熱衷海淘或購買歐盟進口食品的國內消費者的消費熱情大打折扣。
食品安全專家董金獅告訴記者,假牛肉事件首先肯定是因利益驅使,因為馬肉或豬肉比牛肉更便宜,在營養(yǎng)價值和口感上不如牛肉,這種即國人常說的“以次充好”的情況。
其次,他指出,這個事件也暴露出監(jiān)管的漏洞,歐盟一向被認為是食品安全監(jiān)管最嚴的,因其抽檢率最高,過去抽檢率達5%,但后來由于抽檢經費縮減,抽檢率隨之下降,“一旦抽檢率下降到1%、2%,企業(yè)就容易鉆空子,卻不被發(fā)現(xiàn)。”
董金獅同時坦承,食品中以假亂真,有時也確實存在檢測的難度,“有的食品不是靠肉眼一眼就能看出來的,有時甚至儀器也檢測不出來。”
伴隨假牛肉事件,不少消費者也擔心身邊有沒有類似的“假牛肉”。消費者唐女士表示,“之前聽說鴨肉冒充的羊肉串,還有羊肉香精兌出的羊湯,前幾天我在超市買涮火鍋的丸子,結果發(fā)現(xiàn)根本沒有任何標識,根本不知道里面到底是什么材料。”
記者走訪市場也發(fā)現(xiàn),很多家庭冬日里涮火鍋時必備的材料各種魚丸、牛肉丸、蝦丸、蟹棒等在超市的冷柜里直接售賣,沒有任何包裝,也沒有任何成分說明。而在一些包裝好的產品中,細看配料表你會發(fā)現(xiàn),魚丸不只是魚丸,蝦丸也可能并沒有蝦。在一款袋裝魚丸的配料表上,記者發(fā)現(xiàn),除了魚漿外,還有豬肉、雞肉及食品添加劑(明膠、山梨糖醇),并標明“餡含量15%”。而在另一款袋裝臺式龍蝦丸的配料表中,記者看到有魚糜、水、淀粉、雞蛋清……卻找不到任何和“蝦”有關的字眼,只有在食品添加劑一欄,記者看到了“蝦提取物”的字樣。
董金獅對此指出,我國的食品添加劑不到3000種,其中2000多種都是香精香料。他介紹說,香料是比較單一的原料,而香精是人工合成的,很多香精成分不明,也很難檢測。
他指出,一些不法攤販確實可能用一些肉味香精的添加,來實現(xiàn)“掛羊頭賣狗肉”的目的,“因為如果使用的肉質很少,就需要用肉味香精來增香,而用鴨肉代替羊肉、用開水兌出羊湯也都需要肉味香精來幫忙。”因此他建議,路邊攤的食物最好不要食用,除了其原料不好辨別外,一旦食用后出現(xiàn)不適,也很難維權。
他還提醒,對于那些丸子類產品,如果不是預包裝食品,超市也應在冷柜旁邊豎立產品說明,標明其中含有的具體成分及具體含量,以便消費者理智選擇。
生鮮肉品禁用香精香料
有消費者擔心,自己購買的肉制品里,會不會也有肉味香精?
記者從衛(wèi)生部了解到,國家《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1)明確規(guī)定了食品添加劑的使用原則,規(guī)定不得以摻雜、摻假、偽造為目的而使用等。
《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還明確規(guī)定,食品用香料、香精在各類食品中按生產需要適量使用,27種食品不得使用香精香料,其中之一就是生、鮮肉。這意味著,“羊肉香精”和“羊肉精粉”等香精香料不得添加于生鮮肉卷(片)和肉串中。
此外,國家《食品安全法》明確規(guī)定,腐敗變質、油脂酸敗、霉變生蟲、污穢不潔、混有異物、摻假摻雜或者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禁止生產經營。
董金獅指出,食品級香精香料按照國家標準要求不超范圍超量使用的話,一般不會對人體健康造成損害。不過,如果企業(yè)和商販違規(guī)在生鮮肉品中大量使用香精香料,人長期食用后,存在損害人體肝臟和腎臟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