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所有內容信息均來源于網絡,僅供藥品專業(yè)人士閱讀,不作為用藥依據,如有藥品疑問,歡迎咨詢在線藥師。
隨著愛嬰醫(yī)院的建立,母乳喂養(yǎng)得到廣泛普及,母乳性黃疸的發(fā)生率也明顯增加。母乳性黃疸般預后良好,但卻并非絕對安全。
為尋求簡單方便的治療方法,共用四磨湯聯合思密達治療母乳性黃疸42例,并與藍光治療40例進行對照,效果良好,現報告如下。
目的:觀察四磨湯與思密達聯合治療母乳性黃疸的療效。
方法:82例母乳性黃疸隨機分為治療組(n=42)與對照組(n=40),治療組接受四磨湯加思密達治療,對照組接受傳統(tǒng)藍光加魯米那治療。
結果:治療組與對照組日均膽紅素下降值分別為(42.15±11.32)μmol/L與(45.43±12.67)μmol/L,兩組患兒治愈時間分別為(4.6±1.4)天與(4.2±1.3)天,兩組間差異無顯著性(P均>0.05),兩組患兒均未見嚴重副作用。
結論:四磨湯與思密達聯合治療母乳性黃疸治療方便,療效顯著,副作用小。
治療結果:經治療,兩組患兒均全部治愈,治療組與對照組療效比較見表1。治療前兩組患兒血清膽紅素水平差異無顯著性(P>0.05),對照組第1天膽紅素下降值較治療組高(P<0.01),表明藍光治療第1天退黃速度較快,但日均膽紅素下降值及治愈時間兩組無差異(P均>0.05),提示兩種方法治療母乳性黃疸總療效相當。治療組病例未見明顯副作用。對照組有5例在光療過程中出現一過性皮疹,經暫停藍光治療后皮疹消失。
[b]母乳性黃疸的發(fā)病機制及預后[/b]
母乳性黃疸的病因至今尚未明確,早期推測母乳中含有孕-3(α),20(β)-二醇激素,它能競爭性抑制肝臟二磷酸尿苷葡萄糖醛酸轉移酶(UDPGT),使未結合膽紅素(UCB)不能轉化成結合膽紅素,從而引起高未結合膽紅素血癥,但國外有學者直接將孕-3(α),20(β)-二醇激素給新生兒每日口服并未引起黃疸,提示這一推測難以成立。另有學者認為母乳中過高非脂化脂肪酸可抑制肝細胞內的UDPGT,從而導致肝細胞處理膽紅素的能力下降而致黃疸,后也被否定。
目前多數學者認為母乳性黃疸主要是新生兒小腸對膽紅素重吸收增加。β-葡萄糖醛酸苷酶(β-GD)在發(fā)病機制中起主要作用。它能分解膽紅素-葡萄糖醛酸酯鏈,產生未結合膽紅素,后者從小腸吸收進入腸肝循環(huán),使血中未結合膽紅素增加引起黃疸。母乳中含有較高的β-GD,母乳喂養(yǎng)后大便中β-GD含量增加或活性增加,β-GD可很快使結合膽紅素分解為未結合膽紅素,迅速從腸道吸收,增加腸肝循環(huán),從而產生母乳性黃疸。
隨著愛嬰醫(yī)院的建立,母乳喂養(yǎng)得到廣泛推行,母乳性黃疸發(fā)生率有明顯上升,我國青島報道為19.9%。過去認為母乳喂養(yǎng)預后良好,不致引起膽紅素腦病,但新近的報道認為母乳性黃疸并非絕對安全,多數專家認為如血清膽紅素達到一定水平,特別是早產兒,不予以處理是不妥當的,應引起臨床工作者的注意。
[b]四磨湯與思密達治療母乳性黃疸的療效與機制[/b]
本組資料顯示,用四磨湯加思密達治療母乳黃疸,兩組日均膽紅素下降與治愈時間無差異(P均>0.05),表明其效果可以與藍光治療媲美。在治療過程中,我們觀察到,治療組患兒吃奶量較大,糞便多為黃色糊狀,3~5次/d,但未見脫水,腹瀉及其他副作用。
思密達的主要成分為雙八面體蒙脫石,具有層紡狀結構與非均勻性電荷分布,對消化道內的病毒、細菌及產生的毒素有極強的固定、抑制作用。根據這一機制,我們選用思密達結合清除腸道未結合膽紅素及β-GD,減少腸道未結合膽紅素的產生及腸黏膜對未結合膽紅素的吸收。
四磨湯為中藥制劑,主要成分為木香、烏藥、枳殼、檳榔等,具有順氣降逆的功效?,F代醫(yī)學研究表明,烏藥、木香具有持續(xù)、溫和的促進腸道蠕動和收縮的作用,枳殼可促進胃腸節(jié)律運動,改善腸道血液循環(huán),促進排便,檳榔有擬膽堿樣作用,能促進胃腸道上皮分解,加強膽囊收縮促進膽汁排泄。兩藥合用,能促進腸道膽紅素及β-GD的排泄,減少膽紅素的腸肝循環(huán),從而達到治療母乳性黃疸的目的。
本組資料表明:四磨湯([url]http://zzdxm.cn/goods/2756.html[/url])、聯合思密達治療母乳性黃疸療效肯定,可無需住院,不影響母乳喂養(yǎng),方便易行,花費較低,未見副作用,治療安全,適合在缺乏光療設備的基層推行。